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下载中心
药大首页
设为首页
English
历史传承:九秩坚守,铸就药剂学标杆
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制剂教研室是药学院药剂系的基层教学单位,其历史可追溯至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创办的调剂班。在顾学裘等老一辈药剂学专家的引领下,经过九十年的传承与创新,教研室已发展成为师资结构合理、学科体系完备、科研方向前沿的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药剂学教学科研团队。药剂学科自1955年创建以来,始终位居国内药剂学领域前列,是我国最早的药剂学科,由著名脂质体技术专家顾学裘教授奠基,并汇聚了张汝华、陈济民、郑俊民、毕殿洲等多位药剂学领域泰斗级学者,共同书写了学科的辉煌。自1956年开启研究生教育、1981年成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以来,教研室以卓越的学术实力在1988年、2002年、2007年连续三届获评国家级重点学科,并于2023年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成为我国药剂学教学的标杆。
师资力量:高水平团队,引领学科前沿
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34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14人(含2名特聘教授)、讲师1人,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比例达97%,半数以上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形成了一支高学历、老中青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梯队。团队汇聚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辽宁省教学名师4人、多人入选“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项目,涌现出国家级教学名师崔福德教授和国家教材建设先进个人方亮教授等著名学者。教研室成员在学术界担任重要工作,包括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颗粒学会药物制剂与粒子设计及吸入颗粒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经皮给药专委会副会长等,并牵头组建了两个国家级二级学会,彰显了学科的权威地位。
教学创新:立德树人,构建一流课程体系
教研室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承担全校13门本科生及8门研究生理论与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覆盖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中药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粉体学、药用辅料等核心领域。课程建设成果显著:药剂学课程于2004年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入选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13年成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并于2023年跻身国家级一流课程;生物药剂学等多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教研室创新性推出“药学日语”“药学英语”双语教学,引入国际专家授课,并构建了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配套多语种实验教材与数字化资源。此外,教研室率先建设“药剂学智慧课程中心”,并获批国家级药学实验中心、辽宁省首批虚拟教研室试点(省药剂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持续推动教学模式革新。
科研突破:前沿探索,服务健康中国
教研室坚持“教学科研互促”的发展理念,形成了以口服及注射缓控释药物递送系统、经皮药物递送系统、黏膜药物递送系统、功能性药物载体的设计与评价、靶向药物递送系统、智能响应型递药系统、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生物药剂学、免疫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粉体学等特色研究方向。近十年来,团队在药剂学等领域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千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等重要奖项多余项,并有多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科研成果不仅推动学科理论创新,更助力制剂现代化、新型给药系统开发等产业应用,为生物医药领域技术突破提供有力支撑。
国际化视野:开放合作,提升全球影响力
教研室积极融入国际学术网络,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美国普渡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等十余所国际知名高校建立深度合作,通过联合培养、学术互访、科研协作等形式促进人才国际化。同时,教研室承办中国颗粒学会药物制剂与粒子设计学术研讨会,及吸入药物递送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高水平学术会议,邀请国际顶尖学者来校交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联合培养和学术竞赛,持续扩大药剂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人才培养:桃李满天下,英才济世
九十年来,教研室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输送了数万名优秀人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学术领军者、行业精英及社会栋梁。杰出校友中包括院士、国家杰青/优青、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政府部门的领导和药企高管,以及药剂学新兴分支学科的创建者等。他们活跃在教学、科研、医药监管及产业一线,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展望未来:勇攀高峰,再创辉煌
站在生物医药科技革命的新起点,药物制剂教研室将继续弘扬“红色药学”基因,深化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强化国际化战略,努力培养更多新时代药学人才。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体教师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攻坚克难,推动药剂学科向更高水平迈进,为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上一篇:机构设置
下一篇: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心简介